热点新闻
未来讲堂之宋词诵读与赏析(53)——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024-11-17 11:20  浏览:1259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筹货展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筹货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词作者: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5年),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济南章丘)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起随父亲来到汴京(今河南开封),中年遭遇靖康之变,丧夫后追随朝廷迁居南方,终老于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

李清照幼承家学,才高学博,能诗文,擅作词,尤工小令,是宋代最著名的女性词家。她的词作笔调清新,善于用平易的语言表达深婉的思绪,对后世的词人有很大的影响,前期以描写闺阁中的诗书生活为主,后期则多有悲叹身世,思念故国之作,辑有《漱玉词》。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以李存勗《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为正体。

这首词是李清照名篇,抒发了作者伤春惜花的情绪,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韶华逝去的感叹。短短三十三个字,却集人物、景色、对话三种元素于一体,像一篇叙事散文,却比散文更加含蓄隽永;像一幅生动的仕女赏花图,意境韵味却更超出图画之外。

起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将时与事铺散开来,昨晚风雨滂沱,词人销魂醉饮后昏然睡去。或许是昨夜纵酒太甚,这醉意一整夜也没有消去,晨起后仍觉得醉醺醺。词人想到经过一夜的风雨摧残,这窗外娇嫩的海棠花定然是狼藉不堪,于是她“试问卷帘人”,那窗外的情况怎么样,海棠花是否娇艳如昨。此处一个“试”字,将作者的心态暴露出来,或许她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但仍然怀着一丝希冀,尝试着问出了心中疑问,接下来,她得到了花儿如昨天无异的答案。然而作者深知,在狂风骤雨过后,花儿必定是会凋残的,于是她便用一个“却”字,以转折的方式领起该句,告诉读者,侍女的回答与窗外的现实情况,其实并不相符。结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对前文的接续,化用了唐末诗人韩偓《懒起》末四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而来。作者增加了对话场景,形成了对比情境,侍女的木讷迟钝突出了作者的敏感多情,因此比韩偓原作更加含蓄有味。此处作者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特征借代本体,“绿”指叶子,“红”指花,一夜风雨过后,绿叶茂盛,而花朵凋残,虽然作者并未移步庭前,却因为聪慧敏感的心思而对此感知在心。

这首词为李清照前期作品,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当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前后,作者此时十六岁左右,这首词表达其惜婉春光的少女情怀。此时的李清照尚未经历后期之人生动荡,所以其后期之词中的苍凉悲楚当时还未融于作品之中。

撰稿:江合友

诵读赏析:季冠霖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发布人:904c****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